年初以来,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总体部署要求,省农委把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摆在突出位置,按照产业到村、项目到户、贫困人口精准受益原则,调结构、增特色、搞养殖、育电商、抓创业,加快发展有供给优势和市场有需求的产业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截至目前,全省28个贫困县新增绿色有机食品面积2790万亩、认证数量15个;发展蔬菜、食用菌、鲜食玉米等高值高效作物面积315.5万亩;实施农作物轮作面积471.4万亩,占全省轮作试点总面积的41%;“菜园革命”示范村建设正成为带动精准脱贫的一条有效途径。
记者从省农委获悉,去年底省农委抽调120名干部组成20个调研督导组,深入全省20个国贫县416个贫困村,走访4012户贫困户、9092名贫困人口,紧扣精准,开展产业扶贫调查摸底和督导检查,并会同省委政研室、省扶贫办深入哈尔滨、齐齐哈尔、佳木斯市部分贫困县,了解当前产业扶贫进展和主要特点,就产业带动能力、利益联结和基础支撑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,提出对策建议;制定印发了《黑龙江省农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》《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存在问题整改方案》《2018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要点》等文件;下发《关于2017年全省有扶贫任务县(市、区)农业扶贫产业覆盖率排序情况的通报》,督导各地全面梳理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,推动整改落实,切实提高农业产业扶贫质效。
目前,我省已培育总结了“企业(公司)+贫困户”“企业(公司)+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“新型经营主体+基地+贫困户”“劳务产业+贫困户”“特色产业+贫困户”等多种产业扶贫经营模式,不断创新完善龙头企业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益贫利益机制,通过合作制、股份合作制、股份制等组织形式和“保底+分红”等分配方式带动贫困户,确保贫困户进入农业产业受益增收;收集整理“小菜园”“扶‘两志’”等40余个立得住、效果好的农业产业扶贫典型,在全省广为推广。
龙江县郑氏果蔬合作社是由九里村村民郑晓志回乡创业投资领办的,主要从事棚式化无公害菇娘果种植、生态农业观光等经营项目,是全县返乡创业典型。他们通过发展特色产业,与贫困户建立了带地入社参股、基金入股分红和入社打工增收三种精准扶贫方式,目前已吸纳25户60人入社实现分红增收,还有9户11人实现打工增收,月工资1800元。
国家级贫困县兰西县充分发挥毗邻哈尔滨市、种植蔬菜历史悠久、产业带动力强的比较优势,把蔬菜产业作为立县主导产业和扶贫重点产业之一,倾力打造全省“北菜南运”生产基地。全县发展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,探索了“企业+贫困户”“合作社+贫困户”“庭院+贫困户”“党员干部+贫困户”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,直接带动404户贫困户、1256人稳定脱贫,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共赢,其中“合作社+贫困户”模式,直接拉动193户贫困户参与蔬菜生产,户均增收8000元。
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孙吴依托独特的物候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基础,大力培育发展汉麻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,也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精准脱贫的双赢。全县有500多户贫困农户种植汉麻3.5万亩,户年均纯收入2.4万元以上;400余名贫困人口从事捆麻、输送麻、梳麻等加工生产,年人均增收1.4万元以上。伴随汉麻产业园的建设,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。
据初步统计,通过分类精准施策,目前全省国贫县已有7243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,加入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中,通过参与产业化经营解决脱贫问题;按照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目标,对无劳动能力贫困户采取“政策兜底+产业扶贫”等措施,叠加享受政策救济资金和产业扶贫收益资金,实现稳定脱贫。